種一季收100天 新品紅薯憑啥這樣牛
日期:2022-11-10 10:00:02
一顆顆帶著泥土芬芳的紅薯正待裝袋。
丁凡(左)和沈學善在交流紅薯長勢。
工人忙著搬運紅薯。
經過采挖,4畝大小的田塊里整齊擺放著一顆顆帶著泥土芬芳的紅薯。一旁,綿陽市農科院副研究員余韓開宗正對這些紅薯品種進行登記,并記錄下不同配套技術生產下的紅薯產量。11月1日,位于綿陽市游仙區小枧鎮雨鳳村的綿陽市農科院科研示范基地里,示范種植的33個紅薯新品種再次迎來收獲。
當天,經過測產計算,5個淀粉型紅薯折合畝產量均超過2000公斤,比傳統種植的紅薯產量增產9.36%至54.08%,其中,綿南薯10號折合畝產量達到2993.16公斤。9個鮮食紅薯品種折合畝產量在4000公斤左右,比傳統種植的紅薯增產29.07%至68.52%,其中,綿薯25號折合畝產量達到4302.15公斤。
早育早栽?紅薯收獲更從容
“我們之前已在8月初收獲一部分紅薯,這次收獲是一次延續。”綿陽農科院薯類研究所所長丁凡介紹,8月初收獲的紅薯是為了打時間差,提早上市,讓四川紅薯賣出好效益,而此次收獲的紅薯,則是對關鍵技術施用下的產量進行檢驗。
與大眾認知不一樣的是,紅薯一般情況下要到11月份才收獲,為何這里的紅薯8月就能收獲?
“受傳統種植習慣的影響,老百姓大多采取2月底3月初露地薄膜育苗,5月底以后栽插,11月份收獲的傳統種植習慣。這種種植模式不僅紅薯產量低,而且造成紅薯集中上市,鮮薯銷售價格也低。”丁凡告訴記者,相比較之下,8月就能吃上烤紅薯的秘訣就在于“早育早栽”。
原來,這片紅薯地在2月初便進行大棚雙膜或者三膜育苗,4月中下旬進行栽插。“7至8月份收獲第一批紅薯,能填補市場甘薯供應空檔期,從而實現高價。”丁凡說,通過早育早栽,紅薯可以一直生長,從7月至11月,種植戶可根據市場需求自主選擇收獲時間,獲取更好的效益。此外,收獲完畢后也可以進行一輪秋薯種植,從而實現一年雙收,每畝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
早育早栽,不僅實現了收獲時間上的彈性自由,更讓紅薯避開高溫影響。“早育早栽的紅薯在夏季高溫來臨時,根系深耕土壤,健壯發達,在葉面追肥、增施有機肥等配套技術的綜合實施下,抵御高溫的能力進一步加強。”省農科院資環所研究員沈學善介紹,傳統種植的紅薯在此時根系尚處于“幼年期”,對于高溫來襲,容易造成干旱缺水,從而影響產量。
水肥藥一體化?每顆紅薯都得到精準照顧
紅薯地里,黑色的細線管道分布于每一行田壟,這些細線最終連結在田邊的一臺帶有粗壯管道的設施中。“這是水肥藥一體化設施,是這些黑色細線管道的‘中央樞紐’,也是紅薯生長的‘生命線’。”綿陽農科院薯類研究所副研究員鄒雪告訴記者。
今年,綿陽市農科院通過設置傳統種植、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水肥一體化+地膜覆蓋4種種植模式,對照相關技術對產量影響。
“以鮮食型甘薯普薯32為示范,傳統種植和地膜覆蓋畝施底肥40公斤,后兩種種植模式畝施底肥10公斤,分別在栽后20天、50天和80天追施肥料10公斤/次,滴水量為5立方米/畝,并在第80天進行病蟲害防治,產量有顯著差異。”丁凡告訴記者,最終,4種種植模式折合畝產量分別為2845.63公斤、3107.17公斤、3031.03公斤和3523.81公斤。
“精準施肥用水用藥,既保證了紅薯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要,同時還實現‘雙減’,讓種植戶節本增收。”沈學善介紹,按照目前市場售價,商品薯3元/公斤,次薯0.6元/公斤計算,通過采用地膜覆蓋、水肥藥一體化種植,畝扣除滴灌帶、人工等成本300元后,根據市場波動,產值比傳統種植增收161元至1845元,尤其是水肥一體化+地膜覆蓋技術,不僅可以補水補肥,還能防草增溫,是對傳統種植技術的一種革新,可以實現農業種植的規范化與精準化。
紅薯實現增產增收、提質增效背后,實際上是品種和技術在發揮作用。“在品種方面,由我院于2015年培育出來的‘綿薯25’是一個具有早熟性好、產量高、品質和食味優等特點的鮮食紅薯品種。”丁凡說,該品種在今年河南伊川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伊川全國紅薯優質品種競賽中,與來自全國的44個品種同臺打擂,最終獲得鮮食組一等獎。
“錯峰上市,主打早育早栽是我們的特色,也是提高紅薯品質和種植效益的有效舉措。”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四川薯類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副院長潘海平研究員表示,示范種植證明紅薯早育、早栽、早收、早上市在我省是完全可行的。下一步,還需推動相關技術的應用。此外,還需從機械化、輕簡化以及高效等方面,對相關技術進行進一步優化。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