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精品免费-黄色三级电影免费观看-国产com-青青青在线视频人视频在线|www.hblingsou.com

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NEWS INFORMATION

首頁>>新聞資訊>>行業動態

綿陽:“三品”工程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2-12-21 09:50:46

12月13日,剛剛從浙江省衢州市返回三臺縣的臺沃香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敬永海,忙著聯系忂州代理品牌客戶近期來綿陽考察。

在為期4天的“天府鄉村”公益品牌產品推薦銷售周(衢州分會場)暨“綿品出川”衢州行中,該公司在展臺上展示的7款200余公斤中高端大米樣品被搶購一空。

“想不到衢州市民這么熱情。”敬永海告訴記者,每斤售價12元的高端大米最先賣完,消費者看重的不是價錢,而是公司綠色、有機、安全、優質的產品。

面對無貨可賣的尷尬,敬永海并不擔心,他告訴記者:“我們不是來賣東西的,而是來賣品牌的。”展銷期間,已有兩家衢州本地代理商明確表示要來綿陽考察,而他們看重的正是該公司完善的全產業鏈生產鏈條。

選好品種

從源頭做強農業

綿陽地形多樣,有平原、丘區和山區,農業產品、特色、優勢各不相同,但也由于分散化,制約了綿陽農業的發展。做大做強農業,綿陽選擇從產業源頭入手。

12月1日,記者剛走進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就被一樓展廳擺滿的“成績單”所吸引。一面面獎牌、錦旗背后,是綿陽推動科技創新在種業領域的收獲——綿陽自主研發并經國省認定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達70余個,獲得科技進步獎200余項,其中國家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農業產業鏈較長,要提升終端產品的“含金量”,種植養殖、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各環節都不能有“短板”,上溯源頭,關鍵在種業。

由此,綿陽將現代農業發展的破局之招選在種業方面,發揮綿陽在相關科技領域的優勢,從產業源頭開始筑牢根基。

目前,綿陽農業科技方面的合作伙伴包括中科院、中國農科院、中農大、西南大學等,專家(院士)工作站達36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馮光德實驗室)、國家星火計劃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點實驗室8個。

以生豬為例,三臺縣是全省生豬調出大縣,每年出欄生豬近120萬頭,凈調出育肥豬60萬頭、仔豬60萬頭、種豬10萬頭左右。瞄準生豬種業高地,三臺縣采取“校地合作、校企攻關”聯合協作模式,推動明興農業、鐵騎力士等3大國家核心育種場加入全國基因組聯合育種計劃。同時,啟動國家區域生豬種業創新中心項目,做大川繁豬生物科技,加速建設1200頭國家級共享種公豬站,針對當前四川種豬和商品豬市場以外種豬為主的情況,通過對本地黑豬進行基因組測序,開發利用本地豬的優良基因,打造自主的川系種豬品牌,與外種豬實現差異競爭。

育優品質

農產品品質標準化

近日,三臺縣景福鎮宋觀廟村的幾名村民從魚塘里捕撈出上百斤泥鰍,為第二天制作泥鰍醬、泥鰍干等產品做準備。

這里是當地水稻泥鰍共生有機生態產業園,建設養殖水塘37口,年產泥鰍20多萬斤,年銷售大米500多萬斤,并利用村置業股份合作社的優勢,修建起占地4000平方米的水產品加工廠,推出泥鰍醬、泥鰍干、小魚醬等系列產品,年綜合產值突破1000萬元。

隨著生態產品的定位被市場認可,當地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7000余元增長到現在的33000余元,村集體經濟從0元增長到近20萬元。

保障品質的關鍵在于標準化。推動小、分散的傳統農業升級,綿陽的路徑是“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推廣應用“以種定養、以養定種、種養循環”的產業循環模式,包括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機械施肥、種肥同播等綠色生產技術也得到推廣。

通過標準化流程操作把控農產品品質,讓農產品生產由過去的“憑經驗”變為現在的“憑標準”。

在北川縣,當地將“茶產業”作為突破口,成立了縣茶產業發展中心,編制茶葉全產業鏈規劃,以促進茶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園區也為推廣科技創造了便利。今年以來,各類科技服務團隊共開展培訓200余場,組建專家技術團隊127個、選派科技特派員147名,培訓農民5.86萬人次。

據綿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已制定現代農業園區“一園一策”提升行動方案,目前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7個,正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

做強品牌

從田間直抵沿海市場

一天發貨33噸麥冬,綿陽益現添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倉庫的麥冬都賣空了。

自11月3日從“綿陽造”蘇州行返回綿陽到現在,合作社負責人羅文相一天都沒閑著,5200萬元的訂單,讓他連參加這個月在成都舉行的“第八屆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都顧不上,合作社上下都在加班加點完成決明子、瓜蔞等貨物訂單。

同樣是瓜蔞產品,在省內每公斤售價為44元,運到江浙一帶可達52元。秘訣在于合作伙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技術——采用組培快繁技術,讓瓜蔞個頭大,產量高,病蟲害少,籽粒飽滿。然而,讓品質優勢轉變為產品溢價,關鍵還在于品牌與渠道。

打造品牌,開拓外地藍海市場。近年來,綿陽市大力實施品牌建設“孵化、提升、創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目前“三品一標”農產品達626個,打造出“涪城麥冬”“涪城蠶繭”等地理標志農產品28個。

同時,借助綿陽市“三推”活動(城市形象推廣、產業項目推介、特色產品推銷)的東風,綿陽市委主要領導帶隊,綿陽特色農副產品“組團”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沿海地區“搶灘登陸”。

靠近目標市場,近距離與當地消費者、商超渠道溝通,綿陽特色農副產品很快克服“水土不服”,搶占市場先機。

今年6月、8月、11月組織的三場“三推”活動,有169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80個系列產品參展,實現綿陽農副產品線上線下銷售9428萬元,簽訂正式合同96個、簽約金額超7億元。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24小時免費咨詢:183801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