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歡歌感黨恩——回訪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新立村
日期:2024-09-30 09:37:07
2010年5月1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踏著泥濘的路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新立村考察,到老鄉家中看真貧、扶真貧。“有黨的正確領導,有黨的富民政策,廣大人民群眾再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新立村會有很大變化!”臨行前,習近平同志對村黨總支書記羅朝陽說。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羅朝陽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向總書記匯報了新立村5年來的發展變化。總書記聽了很高興,他說,希望下一個5年,你們村和整個百色地區能夠同全國一起實現全面小康。
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癥”,廣西是我國石漠化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百色市田陽區新立村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區,村里水電路網一應俱全,鄉村生活安居樂業,一派小康景象,與石漠化的“荒涼”形成了鮮明對比。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新立村“摘窮帽”、蹚新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祖祖輩輩的窮日子變成了好日子,實現了從窮鄉僻壤到“夢里壯鄉”的華麗轉變。
“新立村會有很大變化!”
20世紀70年代,新立村是周邊地區出了名的“窮窩窩”,環境惡劣、產業薄弱、生活貧困,“九分石頭一分土”是新立村貧苦環境最真實的寫照。
新立村共有21個自然屯,其中11個自然屯位于大石山區。大山里的生活條件差,村民家里不通電、撿柴火做飯、收成全靠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喝水、吃飯這類最基本的生活問題也沒能得到有效解決。2010年,新立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村民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也只是勉強糊口。
“山里地少石多,遇到干旱口糧都不夠,簡直是在石旮旯里刨糧食。”回憶起以前的艱苦生活,羅朝陽感嘆,“那時候我們窮啊,生產生活處處都是困難。窮日子什么時候才是個頭,沒人敢想,我自己心里也沒底。”
事情很快就出現了轉機,鄉親們接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習近平同志要來看望新立村的鄉親們!
羅朝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感動不已:“有了習近平同志的鼓勵,鄉親們更加堅定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勤勞奔富的干勁也更足了,大家都感覺以后的日子更有盼頭了。”
十多年過去了,新立村再也不是那個十里八鄉出名的“窮窩窩”。村里新建了公路,開展節水灌溉工程,地里連片種植的小西紅柿、火龍果、香蕉等經濟作物蔚為壯觀,大石山區的村民也都搬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村里還因地制宜發展起了旅游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大家吃得飽、吃得好,村里樓房棟棟、道路通暢,沃野良田瓜果飄香,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以前有多窮苦,大家都沒有忘記,是總書記的關懷成就了現在的新立村。”談到這些年的變化,羅朝陽感慨萬千。
搬出大山幸福來
搬出大山,說著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金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羅朝陽遇到對口幫扶百色市的廣州市政協的工作人員來村里考察,經過多方協調,羅朝陽拉來了500萬元的支持資金。
為了讓村民搬出大山,落實搬遷安置項目,新立村組織成立“新村建設管委會”。經過全村人的不懈努力,村里158戶村民一戶不落搬出大山、住進了新家、挪出了“窮窩”。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2010年開始,新立村在上級黨委的關心支持下,開展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改廚改廁等工作。
幾年的時間里,村里的房屋修葺一新,公共服務中心、籃球場、綠化廣場等公共設施相繼建成,村民行路、求學、問醫再也不是難題,村里的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發展產業民共富
移得出、住得下,還要穩得住。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出路。
“以前這里只種甘蔗和玉米,產業結構單一,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來也只能勉強糊口,賺不到什么錢。”種植戶馬正規說。
窮則思變,通過多次調研和學習,村“兩委”班子發現市場上的小西紅柿經濟效益高,且適合在村里種植,于是便開始嘗試改種,很快賺到了“第一桶金”。
嘗到甜頭的新立村逐漸成規模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從原先種植玉米、甘蔗等調整為種芒果、香蕉、火龍果、秋冬菜等高經濟效益作物,貧瘠的土地重新煥發出了生機活力。
2015年3月8日,羅朝陽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再次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激動地向總書記匯報了新立村的發展變化。
“總書記聽了很高興,他說希望下一個5年,新立村和整個百色地區能夠同全國一起實現全面小康。”羅朝陽至今想來仍然倍感振奮、心潮澎湃。
近年來,新立村牢記總書記囑托,自力更生、埋頭苦干:完善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產業、合理規劃布局……村民脫貧致富的勁頭越來越足,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強。2017年,新立村脫貧出列,徹底摘掉了“窮帽子”。
秋分時節,一大早,田地里,馬正規在自家地里忙碌起來。“剛賣完小西紅柿,趁著天氣好趕緊補種上冬瓜苗,今年就能多收幾茬菜。”
馬正規自家的6畝多地種上了蔬菜,西紅柿收完就接著種冬瓜和豆角,一年到頭能得六七萬元,這讓馬正規干得更起勁。
近年來,新立村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動員群眾流轉土地,大大提高了產業規模化程度。村民可以在村里企業邊打工邊學習種植技術,地里三茬作物輪作種植,畝產出率比以前只種單一品種增加了10倍。目前,全村土地流轉面積3100余畝,占耕地面積70%以上,農業生產面積近7810畝。
新立村地處大石山區和河谷交界地帶,有山有水有特色農業,發展鄉村旅游也是一條好路子。
隨著鄉村旅游的升溫,自2011年開始,新立村就舉辦了“醉美鄉村”文化旅游節、西紅柿文化節等活動,村里的民宿、農家樂也越來越多,在這里賞萬畝小番茄、游綠色新農村、品特色農家菜,鄉村旅游漸成氣候,游客流連忘返。
2023年,新立村人均收入達兩萬多元。鼓鼓的“錢袋子”,讓村民有了滿滿的希望。
如今的新立村,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打造出了“立得住”的特色產業,壯鄉兒女的幸福山歌越唱越紅火。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