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橫山: 特色產業致富推開幸福門
日期:2022-06-21 17:28:44
無定河兩岸5萬畝機械化水稻插秧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現代化智慧農業讓大棚里的秧苗漲勢喜人,馬家梁標準化羊舍正在加快建設……初夏5月,走進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一幅產業興旺的秀美畫卷展現在眼前。
筑巢引來“金鳳凰” 移民村強起來
雷龍灣鎮沙峁村是王圪堵水庫整村移民搬遷安置村,全村總土地面積36平方公里,總人口568戶2254人。如何讓村民移民后真正有一個安居樂業的棲息地?
“道路修得再筆直寬闊、房子修得再漂亮,村子沒有穩定的產業,村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很難讓村民穩得住、留得住。”雷龍灣鎮鎮長馬浪說,為破解這些難題,鎮村兩級領導班子通過多方調研,結合資源優勢,最終決定首先通過“筑巢”——爭取799.1萬元投資建設升級現代農業產業核心區,建成并投入使用4500平方米的種苗培育中心、覆蓋1200畝的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設施蔬菜種植拱棚139座、庫容1800立方米的蔬菜保鮮庫、80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中心和現代農業智控中心等項目。
很快這些舉措引來了“金鳳凰”——省級龍頭企業鴻豐農產品公司找上了門,雙方一拍即合,簽訂了合作協議,由該流轉土地1200畝進行蔬菜種植,主要種植西瓜、香瓜、黃瓜、豆角等40多種果蔬,每個拱棚年產蔬果2-5噸,可獲利2萬元左右,基地運營一年概算產值達900萬元左右,可獲利400余萬元,每年能提供務工8000多工時,村民務工收入可增加約160萬元。
“今年打工比較近,以前打工跑榆林市區,現在家門口就近打工補貼家用,接送孩子上學也不耽誤。”現年36歲的楊煥梅高興地告訴記者。
養羊收獲“致富經” 幸福感撲面來
橫山區城關街道辦馬家梁村是遠近聞名的養羊大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鋪開,馬家梁村羊子養殖更是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科學化,將橫山區傳統的羊子產業展現出了新形象。如今,走進馬家梁村,窗明幾凈的二層小樓,綠樹成蔭的文化廣場,整齊有序的標準化羊舍,底蘊深厚的羊文化館,幸福感撲面而來。
馬小紅從事陜北白絨山羊高效養殖10多年,年養殖羊子200余只,家庭年收入超過15萬元。收獲“致富經”后,在他帶動下,其所在的小組家家戶戶搞養殖,年人均純收入達2.84萬元。
“馬家梁村現存欄陜北白絨山羊1.5萬只,年出欄羊子5000多只,人均純收入達1.8萬余元。”橫山區城關街道辦馬家梁村黨支部書記楊培軍介紹,為鞏固提升陜北白絨山羊養殖示范基地建設,該村今年通過村民自籌與爭取項目資金相結合的辦法,預計總投資2442萬元,新建占地120畝的標準養殖基地,其中包括42個嶄新的羊舍。他說,“養殖基地集飼草加工、管理和養殖、交易為一體,建成后飼草管理會更規范、養殖效益會更好。”
“今后橫山區將緊盯羊肉產品研發、養羊技能培訓、良種繁育推廣、智慧畜牧應用、綠色養殖示范五大領域,充分發揮典型示范、輻射帶動效應,不斷延長羊產業產業鏈,力爭實現“十四五”末羊子飼養量360萬只、羊肉年產量3.7萬噸、羊產業鏈年產值180億元的發展目標,并建成全省肉羊產業強區、全國羊產品名區。”橫山區畜牧局副局長黃堯講。
撂荒地變豐收田 腰包包鼓起來
初夏時節,正是水稻插秧的黃金期。無定河沿岸昔日的撂荒田早已變成了豐收田,在一望無垠的水稻種植基地,數十臺轟隆隆的插秧機來回穿梭,用嫩綠的水稻秧苗將水田“染”綠。
全國種糧大戶喬俊宏今年共種植水稻6000多畝,全部采用機械化插秧。為提高作業效率,他還購置專業植保無人機,重點開展施肥、灑藥等作業,計劃用20多天時間完成插秧作業。“村民除了可以通過土地獲得分紅,還可以參與到翻耕稻田、大棚育苗、運苗插秧、田間料理等方面,真正可以讓收入多起來,腰包鼓起來。”喬俊宏高興地說。
水稻種植是橫山區一大特色產業,橫山區連續出臺多項扶持獎勵政策,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動水稻產業發展。橫山區農業產業辦公室主任王久國介紹,“今年安排扶持資金80萬元,引進了5臺高密度的高速插秧機,每畝可以增加秧苗密度20%,預計每畝增產100公斤。”
據悉,今年橫山區水稻種植面積5萬畝,其中稻漁綠色綜合種養面積4萬畝,并設置一個核心示范區,重點建設集稻田畫、科普、休閑農業、稻漁新品種(稻魚、稻鰍、稻鱉、稻蝦)養殖的示范園,通過深挖農漁文化、立體養殖、生態保護,休閑觀光等發展潛力,探索三產融合發展新路徑,帶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走產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橫山區委常委、副區長白銀喜告訴記者,去年以來橫山區堅持產業現行,做大做強現代品牌農業,通過整合資金,加快構建“一帶三區多點”的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讓致富產業正真推開百姓的幸福門。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