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內蒙古河套灌區節水灌溉建設見聞
日期:2023-10-24 09:25:54
10月20日,塞北的秋風涼意陣陣,正值內蒙古河套灌區秋澆(河套灌區特殊的傳統灌溉制度)之時。記者站在內蒙古河套灌區永濟干渠第一節制閘看到,黃河水順著渠道流過閘門,緩緩流向永濟灌域130萬畝農田。
“現在黃河水流過閘門的流量是55立方米/秒,這是通過兩個分渠閘門8個傳感器得到的數據。今年秋澆從10月15日開始開閘放水,相比往年,今年秋澆用水定額要少,一個月的時間將有超過1.2億立方米的水通過閘門用于農田灌溉。”永濟分中心信息科科長閆有讓指著河套灌區流量在線監測系統說。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內蒙古河套灌區引黃灌溉始于秦漢,歷經從無壩引水到有壩引水、從有灌無排到灌排配套、從粗放灌溉到節水灌溉三次跨越。目前,灌區引黃灌溉面積1154萬畝,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多年平均糧食總產量達300萬噸、油料60萬噸,是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黃河進入枯水期,黃河流域來水比往年同期減少70億立方米,灌區秋澆引黃用水量指標從往年的16億立方米左右下降到1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形勢嚴峻。
這幾天,解放閘分中心楊家河管理所所長黃銀強忙著分配水量,盯著秋澆進度。“我們按照‘總量控制、定額管理、指標到渠、量夠關口’的原則調配水量,但是引黃水量總額度只能滿足灌域65萬畝中的30余萬畝秋澆用水。因此,今年灌區對農業節水要求非常高。我們也配合地方鄉鎮,提出了平地縮塊、集中供水、淺澆快輪、秋澆保墑等節水措施。”黃銀強說。
杭錦后旗二道橋鎮剎臺村包澆組組長張和平解釋道:“地塊不平不澆,地塊面積超過2畝不澆,不種植小麥、玉米的地塊不澆,要先確保明年開春的糧食種植。而且,按照100-120立方米/畝的秋澆水量定額,今年秋澆水只有18厘米深,比常年30-40厘米要淺得多。”
引黃灌溉水量減少,用有限的水保障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節水技術和措施尤為重要。記者走進杭錦后旗水運通節水灌溉科技專業合作社,監事長楊振國給我看了9月20日杭錦后旗推進農業深度節水控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攻堅戰指揮部下發的《致全體農民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保障糧食種植區域秋澆,實行‘三優先’原則,即規模化連片種植的優先供水,水利用率較高的優先供水,群管合作組織健全、有人管事、有制度管人的優先供水。”
楊振國告訴記者,今年杭錦后旗秋澆農業直口引黃水量指標1.48億立方米,只能澆灌70余萬畝耕地。合作社依托二道橋鎮域內水利資源,打破原有基層群管渠道運行管理體制,因地、因渠、因村成立農民用水專業合作社5個,全鎮組建水運通用水聯合社,全面落實用水計劃和用水定額。通過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等措施,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同時,健全運行管理機制,探索建立精準節水補貼獎勵、“一把鍬”澆地、直口渠“一開一關”等用水制度,做好農業深度節水文章。
“節水灌溉技術和措施的推廣,也倒逼種植結構調整。比如說過去的一條渠種植葵花、玉米、辣椒等作物,耗水量不同,不好管理。我們就把種植小麥、玉米的地塊連成片,統一灌溉,方便不少。今年合作社設定的畝均用水量目標是506立方米,從現在的用水情況來看,預計畝均用水量為450立方米,能夠超額完成既定目標。”楊振國說。
與杭錦后旗二道橋鎮的情況不同,屬于烏蘭布和灌域的磴口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巴彥高勒鎮北灘村項目區的泵站卻是閑置狀態。
項目區的北灘村村民李云峰自己種植小麥,玉米,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項目區的包澆組組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項目區采用引黃滴灌結合井黃雙灌模式,不需要秋澆。去年家里40多畝地改造成高標準農田,今年種植的葵花和玉米都已經收獲,用滴灌省水、省肥、省人工,產量還有提高。我測算,玉米畝增產300多斤,葵花畝增產100斤左右。”
烏蘭布和分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德海介紹,針對當地傳統種植高耗水作物面積大、畝均用水量高的情況,烏蘭布和灌域大力發展引黃滴灌工程,已建成的引黃滴灌面積有近8萬畝,已經立項實施的有18萬畝引黃滴灌實施后,畝均用水量由過去的580方左右下降到460方左右,實現節水2500萬方以上。
“河套灌區發展節水灌溉,可以實現水安全、生態安全和助力社會民生多重效益。節水灌溉切實改變傳統的粗放用水灌溉方式,減少水資源浪費,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有效改善土地鹽堿化,推動鹽堿化綜合治理,助力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全面提高農作物產量品質,促進農業節水增效和農民增產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黨組書記李根東說。
文章轉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