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綠色技術成果路演活動見聞
日期:2023-11-22 09:47:13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長期且動態的系統工程。供需雙方信息組織、成果推廣路徑單一、轉化質量效率不高等問題往往成為阻礙科技成果產出轉化、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的重要因素。
如何彌補科技界與經濟界之間的信息差,解決科技成果“鮮為人知”,用戶需求“求助無門”問題?科技成果路演與用戶對接活動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技術成果轉化落地,促進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實現科技成果的創新性轉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的實踐路徑。
9月26—27日,以“科技賦能 綠色農業”為主題,由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會同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總站、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衡陽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綠色技術成果路演與用戶對接活動在湖南衡陽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地理環境綜合試驗站(衡陽站)舉辦。
連接兩端,搭建成果交流展示平臺
此次路演活動結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面源”專項實施,由主辦方篩選出農業綠色投入品研發、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耕地質量提升3個領域20項重大技術成果,來自中科院系統、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方面的研發團隊,與金融機構、農技推廣部門、行業企業等用戶代表進行了深入對接交流。
“‘十三五’以來,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作為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面源’等專項項目團隊開展聯合攻關?!鞭r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管理服務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科研項目實施得好不好,不僅要看成果產出數量指標的完成情況,還要看成果是否對產業作出真貢獻、實現真轉化?!?/p>
路演活動的展示環節設計中,用戶方不僅可以聆聽路演方項目成果匯報人依次進行的10分鐘匯報,全方面了解技術成果的研發背景、技術要點、應用場景以及研發團隊,還可以前往展臺處與路演方進行一對一交流,觀摩產品展示,對接用戶需求。
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務委員、研究員廖曉勇看來,從“十五”到“十四五”,凈土保衛戰是一條向前無限延伸的箭頭?!爸亟饘傥廴巨r田治理中,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是我們的一項重要技術儲備;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探索出‘低累積作物-超富集植物間套作模式’,實現中高污染農田的邊治理邊修復。此外,經估算,當治理尺度擴大到整縣域范圍,基于區域農田風險分級分區施策,治理成本將降低50%左右?!绷螘杂陆榻B。
“由一棵草到一類作物,再至一套方案”,廖曉勇如此歸納土壤重金屬治理的技術要點。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述,在此次路演活動中比比皆是。
難點突破,促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三包放在密封袋中的“顆粒物”、一卷生物降解地膜展示樣品——生物降解地膜展臺桌面略顯“樸素”。然而寥寥數件展品,卻能道盡生物降解地膜的艱難研發歷程。
曾幾何時,全生物降解地膜鋪上了,但保水性差,難以滿足更長的作物生長期需求,一直是研發團隊的“心頭之患”。
項目團隊成員、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高鳳翔告訴記者:“最難的是如何使地膜性能、降解速度與作物生長周期的配合。如此方能將其推廣應用至更廣的區域和更多的作物種植,使科研成果真正實現產業化應用?!?/p>
通過“綠色可降解地膜專用材料及產品創制與產業化”項目團隊的協同攻關,突破了地膜專用樹脂制備技術,針對不同作物物候期,開發了多款具備高耐候性和保水性專用生物降解地膜,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種植需求,在馬鈴薯、復播玉米、甜菜等作物上實現了比傳統地膜更高的增產效果。
農業綠色地膜技術的研發和突破考驗的是團隊的各項綜合能力。除了地膜技術攻關,還要保證地膜使用安全與先進種植技術“互相成就”。
全生物降解滲水膜旱作技術在山西省冬播谷子上的應用是研發團隊的“得意之作”。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屬于半干旱地區,長期飽受春夏連旱造成谷子播種難的困擾。
高鳳翔介紹:“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冬播谷子上的應用方式就像在做三明治。在冬天或者早春播種,鋪上全生物降解滲水膜后,再在膜上二次覆土,使秋水冬儲春用?!?/p>
據了解,山西冬播谷子可以比來年的春播種子提前五十多天出苗,成熟期也可提前一個多月,避免了霜凍帶來的減產,也為當地實現一年兩作或兩年三作、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可能。
目前,生物降解地膜項目成果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山西、吉林、山東、寧夏、北京等地區的水稻、馬鈴薯、玉米、甜菜、花生、大蒜、辣椒、小雜糧等作物上累計核心示范16萬余畝次,輻射152畝次,覆蓋8種以上主要適宜作物。
用戶交流,完善成果供需對接機制
在路演展覽館的4號展臺前,不時有參觀人員被桌上兩臺方正如普通電腦打印機大小般的黑色儀器設備吸引駐足。
“湖南十分注重對新收獲糧食鎘含量的檢測,此次我們特地選擇帶來直接進樣測鎘儀(土壤及農產品重金屬速測儀的鎘檢測專用型號)和灌溉水重金屬便攜式速測儀這兩件產品。”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毛雪飛說。
以灌溉水、土壤以及農產品為對象,重金屬含量檢測對設備儀器的現場性、便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湖南為例,2020年湖南全面啟動糧食收儲“先檢后收”,質量指標和食品安全指標檢測成為通往糧庫的頭道關。
此前,對于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的檢測都在實驗室完成,且待測樣品需要進行耗時、復雜的樣品前處理?!皩⒐袒脑貜霓r產品中準確地消解和提取,往往需要5到6小時的強酸處理過程?,F在,通過配備移動電源的測鎘儀,可實現3分鐘現場高精準檢測?!泵╋w說著,將稱量好的固體土壤樣品直接插入直接進樣測鎘儀,點擊啟動,不到3分鐘時間,屏幕上準確顯示了該樣品的鎘含量值。
目前,直接進樣測鎘儀已在湖南長沙的一家企業實現了產業化。截至目前,已有數百臺套應用于農業種植、糧食烘干、收儲、環境監測等領域,累計服務全國400多家單位和個人,涵蓋湖南省內的長沙、常德等糧食主產地區,并輻射四川、廣西等多個省外市場。
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連著“兩端”,一端是成果供給,聚焦高質量科技成果產出;一端是產業需求,滿足產業化應用。對科技成果評價最終也要看“兩端”,一端連著“書架”,產生重大基礎理論突破;一端要“上貨架”,實現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重點專項組織管理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產業需求導向,積極探索產業科技創新新路徑。作為專業機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搭建項目成果展示示范的有效平臺,為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做好支撐服務?!?/p>
文章轉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