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精品免费-黄色三级电影免费观看-国产com-青青青在线视频人视频在线|www.hblingsou.com

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NEWS INFORMATION

首頁>>新聞資訊>>行業動態

浙江嘉興新塍鎮:“小田變大田”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增產增收

日期:2024-01-05 09:21:32


近日,在浙江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天福村,幾臺大型拖拉機來回穿梭。收割后的稻田里,伴隨著拖拉機的轟鳴聲,滿是稻茬的泥土被翻開。遠遠望去,田成片、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的景象很是壯觀。

“咱們村就這一塊田!”天福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輔興祥說的“這一塊田”可不是普通田塊,而是由全村400塊平均面積不足20畝的“巴掌田”整合而成的“萬畝方”。2021年,新塍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獲批國家級試點,一場涉及15個村共計8.56萬畝土地的系統化改革全面鋪開。

改革實施以來,“小田變大田”為農田增產、農業增效、農民致富探索了新路。2022年,新塍鎮糧食復種面積12.54萬畝,糧食總產量1.21億斤;2023年,預計產糧1.25億斤。種好田,讓愿意種田的農戶種上條件最好的田,種田意愿更強;好種田,全程社會化服務讓種田更高效,種植成本更低;種田好,糧食品質和產量得到提升,農民增收更多,一系列變化發生在這里的田野上。

“曾經因‘包產到戶’而壘起來的田埂都被推平了,這樣的田看著就舒服。”徐小根在天福村做了27年村干部,很熟悉村里的情況。

天福村村域面積約1.12萬畝,有25個村民生產小組,每個小組平均300畝耕地。看著地不少,但卻“不好種”,也“種不好”。“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田太碎了。全村有400塊地,最大的一塊40多畝,最小的一塊只有0.3畝。你一塊、我一塊,東一塊、西一塊,不成氣候。”

這也曾是農戶李培龍最大的苦惱。“我家6畝地,被分在3個生產小組。從東邊地趕到西邊地,至少半小時。‘雙搶’的時候最苦,要搶收搶種,還要從這塊田跑到那塊田。”

要讓生產力釋放活力,只有改革。在改革開放初期,實行包產到戶,把大田分成小田,充分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帶來了大豐產。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進城”,“綁”在農田上的人口相對變少,且以老年人居多,這個時候,農業生產就迫切需要機械化耕種和規模經營。

破解“碎田化”問題,天福村一直在嘗試改革。最初的整治停留在簡單的土地復墾上,也就是幾家農戶把土地“拼湊”起來,再轉租給專業合作社進行管理。而2021年啟動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更為系統,規模和力度都更大。

在這輪整治中,不僅田塊實現了化零為整,同時還優化了路網、河網,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整治后,村里新增灌溉排澇面積1320畝,新建低壓管道灌溉面積2700畝、灌排渠道79.8公里,實現農田退水“零直排”治理全覆蓋;新(改)建道路生態工程34.2公里。幾年時間里,低效田、碎片田、撂荒田成為了“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曾經由400塊大小田地組成的村莊,已經變成了1塊巨大的田地——“萬畝方”。

小田變大田,讓高效農業成為可能。作為農業大村,天福村地勢平坦、灌溉方便,曾吸引不少農業龍頭企業前來考察,但一直未能簽約。“以前問題就出在我們土地分散、質量也差點,現在有了連片高標準農田,我們真正成了香餑餑了。”輔興祥高興地說。今年6月,天福村與嘉興本土知名企業五芳齋集團旗下的禾天下種業公司簽約,流轉了5700多畝高標準農田,由禾天下托管,用于糯稻種植,旨在構建優質稻米全產業鏈新樣板和浙北種業高地。引入農業龍頭企業后,大部分農戶選擇將土地流轉出去,獲得租金。

土地集體流轉,不僅價格更高,也更可靠,大部分人都愿意,而村民王建根卻有點不愿意:“打工要受約束,還是種地好。種了一輩子田,離不開土地了。”在天福村,像王建根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村干部與禾天下團隊商議,統一流轉出一部分耕地,轉包給有需求的村民。

王建根轉包了145畝土地,他說現在越來越愛種田了。“因為田好種了。”王建根道出背后的原因,通過“小田變大田”“差田變良田”,耕地不僅防災減災能力增強,還實現了種管收的機械化、智能化,畝均效益提升,還種得輕松,“現在種田不像以前了,再也不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腳泥’。實行機械化操作以后,就是穿著皮鞋也能把田種好了。”

“農機種糧省時省力,這樣的效率放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在天福村承包了1400多畝土地的種糧大戶陳國昌,正在指導農戶操作植保無人機。他表示,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他種植的小麥最高畝產達到了500公斤左右,提高了近40%。

                                文章轉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



24小時免費咨詢:183801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