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江城 共話農業強國建設——2024鄉村振興荊楚論壇觀點摘編
日期:2024-05-07 09:21:49
編者按:4月27日至28日,2024鄉村振興荊楚論壇在華中農業大學成功舉辦。此次盛會由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主辦。論壇精心安排了青年專場,特邀8位專家學者深入討論農業發展新策略。上半場演講嘉賓包括浙江大學陳帥教授、中國農業大學李春頂教授、南京農業大學紀月清教授、復旦大學宋弘教授,下半場則由農業農村部高鳴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劉曉光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寒教授、華中農業大學何可教授登臺演講。本報特此刊發演講摘要。
通過氣候適應措施緩解農村人口流動與老齡化問題
中國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可能會進一步促使農民遷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區以尋求更好的生計。研究發現,氣候變化與農村人口遷移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一旦極端高溫的累積到一定程度,將促使農村人口外流顯著增加。
氣候變化通過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業收益進而引發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出,特別是年輕人的流出。這勢必加劇農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對農村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構成挑戰。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引致的農村人口遷移主要是被動遷移,通常是農民從農村地區向同一縣域內的城市地區遷移,這顯然并非出于對更優氣候條件的追求,而是受到城鄉間工資差異的經濟驅動。
因此,需要采取農業氣候適應措施,如灌溉、機械化和作物結構調整等,這些措施能有效減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進而緩解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失。通過強化這些措施,政策制定者不僅能確保農村地區有效適應氣候變化,還能緩解因氣候變化引起的人口空心化和老齡化問題,從而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區域的協調發展。
推進區域農業對外開放,深化亞太自貿區農業經貿合作潛力
亞太自貿區(FTAAP)是APEC北京峰會推動的區域貿易協定目標,是我國構建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的重要方向。亞太自貿區實現路徑可以基于RCEP、CPTPP、RCEP與CPTPP融合形成FTAAP的三條可行路徑,其差異僅在于一體化基礎不同,但均經歷CPTPP初步實施、RCEP初步實施、CPTPP深入實施且中國初步參與CPTPP、RCEP深入實施且印度初步參與RCEP、中國深入參與CPTPP、印度深入參與RCEP六個共同政策節點。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六個共同政策節點能普遍促進參與國宏觀經濟增長,且協定深入實施的效應要大于其初步實施情況。三條路徑均在政策實施當年促進參與國實際GDP、進出口增長。由于擁有更龐大的成員國基礎及更高層次的開放水平基礎,路徑三的宏觀經濟效應更大。六個共同政策節點以及三條路徑在其政策實施當年均削減中國農產品產出,除CPTPP外的其他五個政策節點以及三條路徑則能有效提升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其中路徑三產業經濟效應更顯著。
為深化亞太自貿區農業經貿合作潛力,要堅持安全底線有序推進區域農業對外開放、積極謹慎參與亞太地區農業經貿合作、推動RCEP與CPTPP融合并進一步形成FTAAP、深化國內改革以適應高標準貿易規則、推動包容性增長和地區協作。
救災視角下的中國高強度施肥及其治理含義
化肥減量的關鍵在于科學施肥,以提升利用效率,減少無效施肥。如何推動化肥持續減量同時又不顯著影響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成為中國農業綠色轉型亟待回答的問題。
中國高強度施肥有一定的合理性,這種方式旨在提高糧食自給率,增加農業收益。廉價化肥的供應、多熟種植制度以及耐肥高產作物的培育,都促使了更多肥料的使用。中國高強度施肥還可能和強大的防災救災體系有關。在非洲,由于缺乏防災救災條件,災害頻發使規避風險的小農傾向于采用“廣種薄收”的策略,大量半干旱地區的農戶在雨養農業中不使用任何化肥。中國強大的防災救災體系一方面使農戶敢于事前施肥,另外一方面使災害沖擊無法摧毀所有作物、農戶能夠在災害過去之后通過積極補施肥料來有效減少產量損失。來自黑龍江、河南、四川的抽樣調研發現,當年遭遇災害的玉米種植戶不但未減少反而增加了化肥施用次數和數量。
有效治理與災害不確定性及救災相關的施肥,需要統籌兼顧穩定重要農產品供給與改善環境質量。正在一些地區試點和推廣的化肥“實名制購買定額制使用”政策需要根據救災需求來及時調整當季可使用的化肥額度。與產量掛鉤的農業保險需要及時勘察定損,或轉變為與產量不掛鉤的天氣指數保險,以避免參保農戶不再積極救災。而在災害頻發地區,那些更容易出現水土肥流失以及產量損失的邊緣土地也需要適當退耕。
教育幫扶政策助力農村人力資本積累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幫扶政策效果顯著,在教育年限、認知能力、教育財政投入等方面,貧困縣和非貧困縣的差距隨時間不斷減小,這些提升既表現在工資、教育年限等認知能力維度,也體現在非認知能力維度。
近二十年來,信息化和互聯網輔助扶貧方式在教育領域有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信息化教育扶貧有可能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方式,尤其在傳統師資非常貧瘠的地區。信息化教育扶貧項目的效果在不同類型的信息化輔助手段、不同階段學生以及不同地區層面,具有顯著的異質性,這也意味著,相關政策的推行需要特別審慎評估。
在公共教育方面,政策促進了公共教育領域的實物投資和人力資源投資,從而有助于改善教學條件和效果;在家庭教育方面,政策激勵家庭增加對下一代的教育支出和教育期望,從而有助于增進下一代人力資本積累,但同時也發現,家庭教育的觀念和方式短期內未見改變。因此,相關幫扶政策更應注重長期性,加強教育觀念上的培養,從根本上幫助家長認識到長期的教育重要性,從而為教育扶貧建立長效的觀念保障。
以新質生產力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還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與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高度契合,為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系統性理論引導與實踐遵循。
當前,以新質生產力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仍面臨以下難點:一是種源等關鍵核心技術有所突破,但仍難打破資源環境約束;二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但糧食增產后勁不足;三是糧食“三鏈”不斷延伸,但加工、儲運短板明顯等困難挑戰。為此,需要堅持協調推動生產技術進步與經營方式轉型、糧食增產與節糧減損、產量增長與農民增收的主要思路。實現種業創新與環境改善雙輪驅動,打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智能化、規?;?、綠色化三化同步,提升糧食增產動能;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形成糧農增收合力。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防范脫貧農戶返貧
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防止脫貧人口再返貧。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既可為農民提供高收入解決方案,還能緩解由農民轉移帶來的留守兒童、孤獨老人等問題,在防止農戶返貧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從電商產品上行和下行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發現,電子商務進村不僅在改善商品流通體系、激活市場活力方面發揮直接作用,還在間接上提高人力資本,促進農村轉型升級。對“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計劃”進行政策評估可以發現,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能夠顯著減少農村返貧率,通過復原力和收入等表現,防止脫貧農戶返貧。相比于西部和東北地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對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影響相對較大,貧困縣農村居民從電子商務中獲益更為顯著,意味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更有利于減少山區農民貧困。
雖然我們已經成功消除了絕對貧困,但對于農民增收和減少貧困仍需持續努力。一方面,我們需要建立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等長效機制,以鞏固過去取得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審視和提高未來的評分標準,以推動持續的減貧工作。
深入挖掘中國造林增匯潛力及成本有效性
造林增匯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既對實施區域的水熱、土壤等自然條件要求嚴格,還需要人力和資金等經濟要素的持續投入。更重要的是,造林活動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多種生態價值。從該意義上說,造林決策不應僅站在個體最優的視角核算會計成本和收益,更應以社會最優為目標考慮經濟與生態雙重成本和收益。
這意味著中國造林增匯應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相統一。一方面,對于造林增匯的區域選擇,應結合生態本底進行綜合的科學規劃,充分考慮水熱條件的自然約束,對宜造林土地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另一方面,造林活動應充分考慮土地利用變化引致的經濟與生態環境損益,統籌做到自然本底、經濟可行和社會最優的多目標兼顧,尤其考慮造林活動產生的綜合成效,避免簡單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由于社會最優視角的造林活動考慮了經濟與生態雙重成本和收益,使得造林碳匯與工業碳減排相比的成本有效性值得商榷。因此,在選擇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工具時,應杜絕一刀切式地對造林增匯大干快干,在全國范圍內確定造林活動優先序,根據邊際成本差異因地制宜地推進造林增匯和碳減排的協同策略,以最小的成本代價實現碳中和目標。
強化碳交易政策效能,推動農戶清潔能源消費
伴隨全球氣候危機的加劇,國際社會對減少碳排放的呼聲日益高漲。作為市場化的環境政策工具,碳交易旨在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碳排放權的供需關系,以此激勵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匯。盡管如此,碳交易政策在農業領域的效能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尤其是在推動農戶向清潔能源轉型方面。
理論上,碳交易政策可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農戶清潔能源消費。一是經濟激勵機制。農戶在碳交易政策框架內采取減排措施,可通過碳市場獲得經濟補償。這種激勵能增強他們購買清潔能源的能力,進而促使他們更積極地使用清潔能源。二是技術進步機制。作為碳交易政策的重點領域,能源企業將增加清潔能源產品的生產和供應,以符合政策要求。這將有助于農村能源供應向更清潔、低碳的方向發展,降低農戶獲取和使用清潔能源的難度。三是政策引導機制。碳交易政策的實施有助于營造全社會形成節能減碳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農戶對低碳生活的認識和重視將逐漸提升,形成對清潔能源消費的廣泛共識。
然而,小農戶作為當前農業經營的主體,面臨信息獲取難、經營風險高、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標準體系匱乏等諸多挑戰,這限制了他們從碳市場中獲益的信心和能力。此外,有效實施碳交易政策還要求農戶具備一定的低碳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這對小農戶而言也是一大挑戰。因此,碳交易政策的設計和執行需要進一步細化,以確保其公平性和普惠性。
文章轉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