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的論文寫在這片黑土地上——吉林梨樹實驗站創新推廣“梨樹模式”紀實
日期:2023-07-28 09:33:08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放眼望去免耕播種后的土地平整肥沃,一株株玉米苗嫩綠茁壯,長勢喜人,一望無際的田野充滿生機與活力。
梨樹縣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處“三大黑土帶”和“黃金玉米帶”,東遼河、招蘇臺河橫貫全境,是吉林省重要的糧食產區,素有“東北糧倉”和“松遼明珠”的美譽。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梨樹縣考察時強調,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三年來,梨樹縣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圍繞黑土地保護與利用主動破題,推動以“秸稈覆蓋、條帶耕作、機械種植、規模經營”為核心的“梨樹模式”再升級。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試驗站副站長、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貴滿介紹,2022年,“梨樹模式”在吉林省46個縣(市、區)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3283萬畝,實現了適宜推廣地塊全覆蓋。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
“梨樹模式”再升級
歷經十七載探索實踐,從破解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難題到面向東北地區示范推廣,如今,“梨樹模式”已成為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墑、節本增效的代名詞,真正讓農民成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受益者。
何為“梨樹模式”?
“簡單講,就是以黑土地保護為目的,以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為核心的機械化種植模式。” 與黑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王貴滿告訴記者,把玉米秸稈留在地面,好比給土地蓋上了一層被子,保護黑土層不被風力、流水侵蝕,這樣黑土層才會越來越厚,土壤里的有機質才會增加。
吉林全省耕地面積1.12億畝,黑土區的耕地面積達9811萬畝,約占東北四省區黑土區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黑土地不僅是寶貴的農業戰略資源,更是保障國家糧食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而面對如此廣袤的土地,顯然不是一家一戶能夠實現的。
“未來,農業會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王貴滿說,在“梨樹模式”基礎上,打造了升級版,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形成以合作社為主體,政府主導,糧貿、金融、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為一體的生產模式,率先實現了現代農業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和契約化。
作為“梨樹模式”的受益者,梨樹縣郭家店鎮蔬菜村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鳳香告訴記者,“2022年,通過將合作社的4500畝土地,打破界限、集中連片組成一個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平均每公頃增產1500多斤,增加收入1000多元。”
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鳳香向記者介紹數字農業監測設備。
“經實測,此模式下,地塊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耕層0—20厘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對比傳統種植模式增產10%左右。”“梨樹模式”發起者之一、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表示。
協同攻關,提升農機適用性
“過去種一季玉米,至少要反復整、壓4次土地,再加上過量用肥和掠奪性開發,黑土層結構破壞很嚴重。”梨樹縣孤家子鎮兩家子村強盛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苗永盛說,如今使用多功能免耕播種機進一次地就可以完成整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作業,不僅土壤保墑通透性好,出苗率還高。
“原來每臺機器每天耕80畝地,現在這臺機器能干120畝,平均每畝地節約成本100多元。” 苗永盛跟記者算起了經濟賬。
近年來,隨著“梨樹模式”升級,與之相配套的農機具也實現了重大突破。今年,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會同四平市億圣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在秸稈覆蓋地表條件下完成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多工序一次作業的新型免耕播種機,在梨樹縣全面推廣使用。
站在新型免耕播種機前,四平市億圣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苗全向記者介紹,這臺機器針對保護性耕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研發,集秸稈歸行、條帶旋耕、播種、施肥、滴灌帶鋪設等功能于一身。
“為保證作物出苗率和生長整齊度,在機具壓底格部件設計上,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同時,還安裝了光電傳感器,以便監測落籽狀態。” 談起這套新農機的研發,苗全如數家珍。
四平市億圣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苗全向記者介紹多功能免耕播種機功能。
自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以來,實施全程機械化操作,最大限度發揮農機具作用,就是在適宜地區推廣“梨樹模式”的關鍵。“多功能免耕播種機的研發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農機方面的短板。”王貴滿說。
把論文寫在黑土地上
“去年,每畝地能打1800多斤,心里挺知足。”回憶起秋收時的往事,梨樹縣小寬鎮長興村文忱農資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文忱仍難掩內心的激動。
在梨樹縣,像這樣的合作社還有很多,他們除了采用“梨樹模式”外,還得益于梨樹縣開展的“雙百行動”。所謂“雙百行動”,即“百名碩博進百家合作社”的活動,它將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百余名碩博人才派駐到合作社,推行“一對一”實地科研探究,為農戶答疑解惑,提供科學技術指導。
2021年6月,“雙百行動”正式落地,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江敬安被派駐到長興村,成為了姜文忱的“好搭檔”,也是這樣的一次契機,邁出了合作社轉型發展的第一步。
“今年,合作社的4000多畝地,全部采用‘梨樹模式’,通過組成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將農資采購、農機作業、人員配置和資金使用的效率發揮到最大化。同時,種植作物的光照、通風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姜文忱說,“小江和他的同學們手把手教我們如何科學施肥、除草、調整壟距,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在幫助合作社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實踐經驗,對于自己來說也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江敬安對記者說。
江敬安不是第一位,更不是唯一一位走進合作社的高校學生。自“雙百行動”實施以來,共引進了90多名專家學者走進梨樹縣,通過建立科技服務工作站、鄉村振興農民研究會、標準化生產基地等形式,為農戶提供科學技術指導。
“把實驗室搬到了黑土地上,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梨樹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文章轉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匯源智能產業園